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工作计划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大全(16篇)

时间:2023-12-21 08:59:31 作者:QJ墨客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及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任务,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样本,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因入学不久,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十一月:元曲及名人长廊。

十二月:三孔长江。

一月:谜语谚语。

每课一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我班共有学生50人。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一节课。

模板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

范文(一)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深入开......

2017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153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呈现关于中国名胜的诗歌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欣赏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5.领略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2.养成良好品德。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周次日期教学进度备注

12.25——2.26总体了解本学期内容。1课时。

22.29——3.4黄河胜景1课时。

33.7——3.11黄河号子1课时。

43.14——3.18黄河精神1课时。

53.21——3.25黄河颂歌1课时。

63.28——4.1泰山美景1课时。

74.5——4.8泰山日出1课时。

84.11——4.15登山抒怀1课时。

94.18——4.22泰山典故1课时。

104.25——4.29准备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15.3——5.6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25.9——5.13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1课时。

135.16——5.20生肖歇后语1课时。

145.23——5.27成语接龙活动歇后语大比拼1课时。

155.30——6.3百姓创造的歌谣1课时。

166.6——6.10童谣1课时。

176.13——6.17组织童谣大赛1课时。

186.20——6.24童谣大赛1课时。

196.27——7.1复习考试1课时。

207.4——7.6复习考试。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班内学生刚入学,对古诗词较陌生,读书方法也有待于老师指导,由于年龄尚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他们在理解古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

第一周—第二周第一课。

第三周---第四周第二课。

第五周----第六周第三课。

第八周—第九周第四课。

第十周---第十一周第五课。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六课。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七课。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八课。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第九课。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教学。

计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

第四周《月夜》。

《乡思》。

第五周《山中》。

《济上作》。

第六周《断句》。

《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十周《塞下曲》《秋望》。

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

《征人怨》。

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

第1。

课时《千字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

三、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明)徐祯青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北魏)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

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塞下曲(明)谢榛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时文学巨匠——李白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客中作》《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4课时文学巨匠——杜甫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教学过程: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15课时文学巨匠——苏轼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第16课时文学巨匠——曹雪芹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内容:

第一讲绪论:2学时。

使学生了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了解该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等。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的基本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

第二讲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4学时。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产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血缘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及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大陆地理环境,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血缘宗法制度。

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认识到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永保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危机与两次转变;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论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在台湾。

观看资料片:诗词欣赏。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的诗词是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的典范之作。

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角地位,为什么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冲击?

第四讲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作用4学时。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1、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蛮戎狄夷在“汉族”形成中的作用;少数民族充实了汉族,汉族也充实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区域性政权为中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元、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的反帝爱国斗争。

放映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影像资料:《南方少数民族》,使学生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1、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哪些贡献?

2、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哪些贡献?

第五讲儒家和道家哲学4学时。

使学生了解儒家和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主要思想内容介绍;儒家和道家哲学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1、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道家和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第六讲佛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4学时。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佛教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同时使学生对当今社会的宗教现象有正确地认识。

佛教的传播;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生可参观一些宗教建筑场所,以便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佛教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作用?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等,了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和内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名誉尚气节的人格精神。

第八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4学时。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技术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讨论: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轨迹不同的原因。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把握中国军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西军事文化的差异,建立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在现代军事及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孙子兵法》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观:军事博物馆;。

讨论: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当代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影响。

录像:《孙子兵法》。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2、如何看待当前的《孙子兵法》热?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民俗地区等,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本课程可采取两种考核方式:

1.课堂闭卷或开卷考试。

2.写课程论文或报告。

3、《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1、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

2、弟子规中的总叙及〈入则孝〉。

3、千字文选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4、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国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多形式诵读比赛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录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4、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5、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年级宣传栏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一学期。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四周《弟子规》总叙(初学,正音)。

第五周《弟子规》总叙;《千字文》选句(理解,背诵)第六周《大学》第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五段。

第十一周语文园地五中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大学》第六段。

第十二周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十三周《大学》第七段。

古诗:《过故人庄》。

第十四周《大学》第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七中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第十六周《大学》第九段。

第二学期。

第一周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第二周复习《大学》一至九段及弟子规。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情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第四周《大学》第十段。

第五周语文园地二中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六周《大学》第十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十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十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十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十五段。

第十一周《大学》第十六段。

语文园地六中的古诗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第十二周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十三周《大学》第十七段。

第十四周《大学》第十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八中的歇后语: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十六周复习。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唐诗、宋词、元曲,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周:《木瓜》

第二周:《子衿》

第三周第八周:《老子》(五章)

第九周第十周:《晏子春秋》(二则)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管子》(二章)

第十三周第十六周:《孟子》(四章)

第十七周:《孙子兵法》(三章)

本学期将举行国学朗诵比赛,将以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1、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

2、弟子规中的总叙及〈入则孝〉。

3、千字文选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4、初三语文课本中的国学内容。

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多形式诵读比赛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录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4、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5、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年级宣传栏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学过的9篇古诗文,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本学期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本套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本教材共十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五个单元。每课一课时,课外阅读积累三课时合计共18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班共有学生50人,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学习粗心大意不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了自己,上课随便讲话,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传统文化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典范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2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20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多媒体,课件等。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第1周《南园十三首》。

第2周《无题》。

第3周《问刘十九》。

第4周《塞上听吹笛》。

第5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6周国庆放假。

第7周《生查子》。

第8周《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9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10周《诉衷情》。

第11周《扬州慢》。

第12周《寿阳曲·渔村夕照》。

第13周《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第14周《蔡文姬》。

第15周《陶渊明》。

第16周《李白》。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经过了一年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探索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勤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弟子规》、《增广贤文》,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参考书,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一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

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二年级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保持时间短,因此课堂设计要生动有趣,内容要精短而浅显,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将学习的兴趣保持到课外。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本班共有43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等。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让学生了解《塞翁失马》的原文及译文。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谈谈你取得好成绩时或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是怎么做的?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呢?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不要光看到事情的结果,要知道很多事情是相互转化的,关键是怎样去面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分享心得(实用22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书籍的思考和观点。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例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

    哈利波特第七部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后感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加深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人代会讨论发言提纲(汇总24篇)

    一个清晰而详尽的提纲,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我们的观点和论据。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学习和工作总结的实例和技巧。“顾名思义,演讲大纲就是演讲

    摄影师个人简历包装大全(13篇)

    一个好的个人简历能够突出个人的亮点和特长,吸引雇主或学校的关注。以下是一些专业的个人简历样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设计和排版的参考。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医院食堂承包承诺书范文(16篇)

    承包需要注意合同内容的明晰性和约束力,避免纠纷和缺乏执行力。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承包的信息,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供您参考。为加强公司餐饮卫生安全管理和保

    家庭助廉讲话稿大全(19篇)

    讲话稿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文字的精致,更依赖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声音语调的运用。感言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感情、经历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引发共鸣,我想我

    美术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及目标(精选20篇)

    每个教师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计划,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

    重症监护室心得体会和感悟(模板21篇)

    对于这段经历,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总结是对这段经历的呈现和总结。心得体会范文3: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尊重自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思想认识范文(1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加以改进。如果你对写一份月工作总结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几篇范文,或许能帮你理清思路

    考勤管理制度的通知(优秀13篇)

    通知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信息传达手段,它能够准确、及时地告知人们某项事务、活动或计划的内容和安排。我们需要发布一份通知吗?这是一个通知的好时机。通知是组织工作、学习